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或只有中国才能领导中国革命的胜利)
论述:自战争以来,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先后进行了探索,但是最终没能使中国走向独立富强。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顶级规模的一次农民战争,由于其阶级局限性最终失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但由于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而最终失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但是其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新中国的成立具有深远的意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在中国的领导下,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饱受外来侵略和屈辱的局面,真正的完成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他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至此,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结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历史事件:1950年6月27日,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1950年8月27日,美军多次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
论述: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出兵干涉,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之后,美军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侵朝美军飞机多次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地区,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保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受侵犯,维护国家安全,打击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保障国内建设的顺利进行。
结论: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作战,既是支援朝鲜人民,也是保家卫国。
观点: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2分)
论述: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体现了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并相继取得了上甘岭等战役的胜利;涌现出了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这些史实体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4分)
结论:综上所述,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华民族对不畏、敢于斗争的历史传统的弘扬,是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2分)
论述: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视死如归,英勇向前,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队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以黄继光、邱少云为代表的志愿军将士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以高昂的精神气战胜了敌人的钢铁气,靠着敢打硬拼的精神,硬是把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赶到三八线以南,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辉煌胜利。(4分)
结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志愿军将士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是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2分)
阐释: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第一届全员会议在北平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正式确立了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和宪法诞生前,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加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当时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6分)
阐释: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员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起临时宪法的作用,有利于团结和凝聚各阶层各族人民在中国周围,进行新中国的建设工作。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尽管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但党和政府一边着手恢复和发展经济,一边有序推进民主与法治建设,从而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6分)
论述:1956年八大以后,我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接着,全国掀起了“”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总路线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们国家的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造成1959-1961年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1961年,我国开始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4分)
结论: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就,也有失误,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为我国之后的建设留下了经验教训。(2分)
观点: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我们要缅怀英雄,传承精神。(2分)
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不同战线涌现出的不同的英雄人物,为国家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在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雷一心向党,向社会主义,向,以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倡导“螺丝钉”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用行动诠释着奉献的内涵。他们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阐释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4分)
结论: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要问英雄学习,更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2分)
6.【示例】史实:中央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观点:对外开放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论述:1980年,中央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设立,有利于引进外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论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1980年,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这些成功的实践印证了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结论:包括理论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建设实践,指引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观点2分,论述4分,结论2分,共8分)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国家统一作出了不懈的努力。随着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分别在1997年、1999年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推动了港澳地区经济的持续繁荣发展。(4分)
结论:综上所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随着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的提高,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实现。(2分)
论述: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港澳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也为其他几个国家和地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2013年,国家主席习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实践平台。(4分)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了世界发展进步。(2分)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