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成为当前重要的政策目标与实践任务。这不仅关乎脱贫地区的稳定发展,更关系到能否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从机制完善、长效保障、内生动力培育等多维度系统推进相关工作,对于防止返贫、促进脱贫地区可持续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意义。结合当前政策实践和研究成果,有必要采取以下策略来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风险识别与预警 完善针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这三类群体的动态监测体系被广泛认为是防返贫的关键环节。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医疗、就业、教育等多维度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对返贫风险的早发现、早干预。例如,江西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系统”,借助智能模型识别风险群体,有效提升了预警精准度,为及时开展帮扶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分层分类帮扶 对不同劳动能力的群体实施分层分类帮扶是提高帮扶效果的重要原则。对于无劳动能力群体,将其纳入社会保障兜底范围;对于有劳动能力者,则强化产业就业开发式帮扶,避免“一刀切”的帮扶方式。以河北为例,通过衔接资金支持农业园区建设,推动了特色产业的提档升级,为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提供了更多的增收途径。
产业全链升级 聚焦县域主导产业,补足加工、冷链物流等产业链短板,并建立“有突出贡献的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助于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稳定能力。例如,陕西的毛绒玩具产业链带动了脱贫户就业增收,形成了稳定的增收渠道,为脱贫地区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就业扩容提质 深化劳务协作,开发公益性岗位,推进技能培训品牌化是促进就业的有效举措。2024 年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达到 3396.9 万人,为保持这一规模稳定在 3000 万以上,需通过“以工代赈”、就业帮扶车间等方式持续提供就业机会。
资产确权与运营 建立全国统一的帮扶资产登记管理台账,明确经营性资产保值增效、公益性资产持续服务的目标是规范帮扶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健全资产确权移交、收益分配等全程监管制度,为帮扶资产的有效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
区域发展协同 对 160 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安置区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通过东西部产业转移承接增强其“造血”能力。例如,甘肃陇南易地搬迁区发展花椒产业,形成了长效增收模式,体现了区域协作在促进脱贫地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人力资本提升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重点培育中青年劳动力技能,对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具备极其重大意义。如天津的“津甘技工”品牌,通过定向培训促进了就业,提高了脱贫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能力。
兜底保障升级 完善县乡两级养老、医疗救助体系,对突发困难群体强化临时救助,确保“应保尽保”。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白准确地提出健全社会救助与开发式帮扶衔接机制,为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提供了政策指引。
过渡期政策转化 将特惠性扶贫政策逐步调整为普惠性民生政策,如实现教育、医疗资源均等化,可避开“悬崖效应”,保障脱贫群众的基本权益。
考核评估常态化 将防返贫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有助于确保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的持续开展。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需要从“守住底线”向“长效发展”转变,通过产业升级、就业提质、资产盘活、能力提升等系统性措施,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政策设计应兼顾短期应急与长期规划,以确保脱贫地区与全国同步迈向共同富裕。未来的研究能更加进一步深入探讨各项策略的实施效果和优化路径,以及如何更好地适应不一样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同时,应加强对具体案例的收集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为政策的完善和推广提供实践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