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人民法院第六个五年改革纲要(2024—2028年)》。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茅仲华、研究室主任周加海、研究室副主任司艳丽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纲要》明确9个方面45大项改革内容,200余项具体改革任务。《纲要》提出,加强完善法律统一适用机制,完善“法答网”、人民法院案例库的数据资源与在办案件的智能识别关联和精准推送机制,加强“库网”融合发展。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茅仲华表示,将推动裁判规则输出与信息技术方法深层次地融合,既为法官办案提供智力支持和规则参考,也便于社会各界通过公开的入库案例和精选答问,加强对审判工作的监督。
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责任制改革一直在整个司法改革中居于核心地位,被习称为司法改革的“牛鼻子”。比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大会和全会的工作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落实谁办案谁负责”,十九大提出“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二十大提出“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落实和完善司法责任制”,相关表述的变化说明,司法责任制改革的要求在逐步的提升,同时也说明实践中还存在落实不到位、配套不完善等问题,需要持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发挥好司法责任制改革的牵引性作用。
针对司法责任制改革后,独任法官、合议庭对自身承办的案件直接签发裁判文书,出现因办案主体分散,案件裁判尺度不统一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持续推动完善法律统一适用机制,在司法解释、指导性案例等传统工作之外,创新推出人民法院案例库、“法答网”等务实举措,通过实时、在线、权威、系统的对下指导,明确类型化案件的裁判理念、思路和标准,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推进提升严格公正司法水平。
其中,人民法院案例库是最高人民法院面向社会推出的“公共法律服务产品”,于今年2月27日上线,收录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和经最高人民法院审核入库的参考案例,旨在最大限度发挥权威案例促进法律正确统一适用、优化司法公开、提升法官司法能力等效能。“法答网”是最高人民法院为全国四级法院干警提供法律政策运用、审判业务咨询答疑和学习交流服务的信息共享平台,于2023年7月1日正式运行。通过法答网,法院干警可以就审判工作、学习和研究中涉及的法律适用、办案程序和司法政策等问题在线咨询。答疑专家须严格依据法律、司法解释等规定,在规定时限内提出答疑意见,并经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审核同意,以最大限度保障答疑意见准确、权威。
本次发布的《纲要》对“法答网”、人民法院案例库这两项创新举措,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要求,强调要规范“法答网”运行,加大上级人民法院优质高效权威答疑力度,做好精选问答发布、问答成果转化、业务统筹指导工作。健全完善案例指导制度,持续推进人民法院案例库建设,优化案例培育、编选、评估、发布、退出机制。完善“法答网”、人民法院案例库的数据资源与在办案件的智能识别关联和精准推送机制,加强“库网”融合发展。
据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周加海介绍,截至12月27日,“法答网”累计提问73万多条,答疑66万多条,向社会公开发布14批72个精选答问,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人民法院案例库自今年2月上线以来,累计收录公布各类具有参考示范价值的案例4500余件,基本实现了常见罪名、多发案由的全覆盖。实践表明,“法答网”和“案例库”为法官办案提供了权威参考,在促进统一法律适用、统一裁判标准上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起到了很好效果。
开放人民法院案例库、常态化公布“法答网精选答问”作为司法公开的创新形式,也意在为服务社会监督、公众学法、学者科研、律师诉讼等提供更多渠道,有效回应人民群众对更深层次司法公开的现实需求。这两律公共产品,为社会各界学法用法提供了鲜活素材,有利于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法治观念、促进全民守法,更有助于引导社会公众在遇到矛盾纠纷时依法理性维权,促进矛盾纠纷的源头预防、妥善化解。通过公开的入库案例和精选答问,加强社会各界对审判工作的监督,人民法院将坚定不移持续推进阳光司法,通过深化和规范司法公开,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
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5%。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有力支撑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向新向好发展。
2024年12月16日,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一颗青梅、一杯酸奶、一碟陈醋、一缸酸菜……中国人的餐桌上,常能看到酸味的身影。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胃口可能变差,适量食用酸味食物能够更好的起到开胃、收敛止汗的作用。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直接观察到了DNA开始解旋的瞬间,揭示了使细胞能够准确复制其遗传物质的基本机制。
根据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气候科学研究,2023/24年海洋表面温度的大幅度上升虽然是非正常现象,但用气候模型预测时并不全然意外。
液体粉笔的研发让师生免受粉尘之扰,如今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粉笔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村民眼中的夕阳产业焕发新生。实践证明,深耕技术创新,用好技术赋能,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相关成本,还能提升产品品质和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今年春节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黄家兴就跨越3000多公里,从北京来到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开启新一年的追花之旅。跟着帮扶团队,蜂农李光强学到了真本事:以前有蜜就割,蜜蜂饿肚子出逃;现在留蜜补蜜,提高采蜜效率。
对人性温度的感知,对多元价值的判断,对公共利益的坚守,这些人类独有的认知维度,是AI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墨子提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朴素理论,再到牛顿用棱镜分解白光揭示光谱的奥秘,光始终是科学与技术演进的见证者。进入21世纪,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迎来了全新维度——光经济。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国家卫生健康委19日举行的“时令节气与健康”发布会上,专家提醒,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公众要注重规律起居、保证睡眠、均衡寒热饮食、适时添减衣物。
近日,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发布,这标志着中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公布2024年全球知识产权申报统计数据。中国申请量为70160件,同比增长0.9%,仍是申请量最大的来源国。
先优化人员分工,过去按天计工时,改为了以量计价,鼓励村民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用人成本降低了20%。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与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首次揭示了植物新型广谱抗病天然产物——芥酸酰胺及其抗病机制和化学防御策略,对于开发新型绿色无害农药、减少细菌病害、保证植物安全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包括加快人工智能(AI)大模型迭代升级、推出AI应用新产品、加快开源步伐等,进一步竞速AI创新发展赛道,优化人工智能落地应用体验。
上海、浙江、广东、四川等地中小学也在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构建AI课程教学体系,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日前,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合作者在重离子治癌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日前,记者从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湖北博得生态中心科研团队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一个蜘蛛新种——官山伪遁蛛。